AutoBot三度变脸后的反思:为什么从OBD走到了车载充电器这一步

车云网
2015/5/28 15:57:02

先来一个定义:这是一款概念简单、方式直达、频次提升的硬件产品,是车车智能(AutoBot)推出两款所谓OBD产品后的第三次尝试,抛弃了一些概念化的功能伪需求外,用更容易被注意到的车内支架、点烟器接口车充的方式,尝试更多场景露出。


说白了就是,玄乎其乎的OBD产品,在车车智能(AutoBot)团队里,被功能简化了。具体的落地为以下几点——


1、智能推送:语音推送道路、天气等行驶情况,包括特殊路段启用电子狗功能;


2、主动感知:无需手动启用移动端APP,启动汽车后自动链接;


3、交互设计:可记录行驶轨迹、拍照等;可在APP端的社区进行车主交流,路况互助;


4、配套支架:除作为支架外,无任何其他功能,只为了给APP端提供使用场景;


5、充电。



基本功能实现之外,你会明显地感觉新产品只是一个简化版,并没有什么太多新鲜的东西。但这里要提供一个角度是,在车车智能(AutoBot)这一款智能点烟器车充的产品思路上,我们可以一窥OBD的功能属性究竟如何在市场中推广衍变。


在与车车智能(AutoBot)团队交流的时候,对方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之所以很多产品均被统称为OBD,是因为这部分车内功能和需求,我们想不出来更合适的叫法,只能勉为其难的用一个硬件代替。


但事实上,车车智能(AutoBot)或者说许多创业者想做的根本不是用OBD来进行安全防护、故障码解析等,而是想怎么样让这部分数据落地可用。但因为场景构建来吸引投资的打法使得许多创业团队一开始就走偏了,这也给整个OBD市场带来一场虚幻,怎么着也难拉回来。于是我们看到,大量OBD产品活成了笑话。


采集数据、故障提醒、驾驶行为分析、通讯协议、车联网大数据等,这些基于更抽象的概念,消费者根本无从感知,更没有消费动力。


这给车车智能(AutoBot)一个警醒的思考是:做产品,不能贪大贪全。一味的追求全功能实现,是不现实且不理智的。


而在继第二代产品automini彻底以外形、设计、价格一雪一代产品的市场耻辱后,车车智能(AutoBot)团队意识到,要想打开用户上不去的尴尬,只有砍掉冗余功能、增加频次这一条路子可走,也只有这样做,团队更多的设想才得见天日而不是陷入“车联网产品OBD”的死局。


智能点烟器车充+手机支架的众筹价格不到一百元,越来越低的价格走势也是车车智能(AutoBot)的另一个领悟:要想用一个并不明显的车内场景需求去换取用户使用黏性和频次,不便宜卖还真不行。


综上所述,这款硬件产品就是活明白了:做车内硬件,拿概念来唬人没用。要想搞品牌、扩市场,越简单、越基础的需求,越方便用、越无压力购买的价格,才是最管用。


温馨提示
本内容仅供佐思产研会员浏览
1.还没有注册?请 
2.如果已注册,请 
3.点击查看会员服务简介
会员登录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验证码
温馨提示
您的付费会员已过期,请参照以下方式进行付费。
400-009-0050
reportservice@okokok.com.cn
chendan

评论成功

2005-2015 版权所有(c) 佐思信息 京ICP备05069564号-4
全国服务热线:400-009-0050北京:010-82863481上海:021-64871266